從奧卑利街至卑利街的前半段士丹頓街,昔日有不少尼姑庵,所以人們亦稱之為「師姑街」;孫中山曾以士丹頓街13號作為「興中會」總部,外面掛了「乾亨行」作招牌,以作掩護,原址亦是現在僅存在士丹頓街的庵堂。


士丹頓街的庵堂,前為「乾亨行」

位於士丹頓街與中和里交界的牛記茶室,2004 年
到了鴨巴甸街,是第二代「中央書院」(皇仁書院),範圍至城隍街。在日治時代,皇仁書院遭到破壞,亦因為受到戰事影響,連同必列者士街一帶的樓宇,都成為「瓦渣崗」及「廢屋」,便這區的多條街道被稱為「卅間廢墟」。城隍街之所以得名,是因為街上有一座城隍廟,日戰時亦被毀成「瓦渣崗」。

約1900 年由必列者士街東望士丹頓街的皇仁書院,右方的地段曾為公理堂
到了1947 年,各「爛屋」業主在東華醫院舉行會議,爛屋範圍包括永利街、鴨巴甸街、中和里及華賢坊等,他們組成「復興委員會」進行重建爛屋範圍。當時,皇仁書院的地盤亦已淪為寮屋區,直至1951 年,才被改建成警察宿舍。

向士丹頓街的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舊日皇仁書院所在

由必列者士街望士丹頓街,70 年代

城隍街上廢屋門上曾種有一棵樹
1949年,港府收回必列者士街、華興里及永利街的地段,用作興建公廁及街市。到了1953 年,曾為孫中山先生浸洗的「公理堂」一址,亦築起了必列者士街街市。而「公理堂」則移至街市隔鄰。而卅間廢墟上,多幢四層高的唐樓亦在1950年後陸續建成。

今日的公理堂
這些事件,亦已成過去,現在這一區亦再面臨另一個重建的命運,新建自稱豪宅的大厦已出現,雖然有些建築如街市及永利街將被「保育」,但不知會被弄成怎麼的樣子。
看見部份永利街已被翻新,但顯得不倫不類的,仿是片場的佈景似的。

翻新過的永利街唐樓
必列者士街還有一座青年會,相信會保存到八成的原汁原味吧!

必列者士街上的青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