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老家園 - 中區(五) 百貨公司



任何時代的女子,九成鐘愛shopping。


置地廣場八十年代才出現,廣場滿佈名店,而各式各樣的名牌手袋才開始流行。文華酒店對面的太子大厦裏面的商場,就是在置地廣場出現之前可找到名牌、精品的主要地方。現在,香港島的購物區已移師到銅鑼灣,但中環仍是「富貴shopping」之地。


六、七十年代,中環不只是金融中心,亦是商業中心,有商業中心自然多人購物了。那時的主要銀行區在東面,即遮打道那邊;購物區則在較近上環邊,因此,最大的百貨公司也多集中在中、上環了。


那時有四大百貨公司,就是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及中華百貨公司。






中華百貨公司在現時的連卡佛大厦地址

現存的只有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Madam有幸在大新公司及中華百貨公司未结業之前跟媽子常逛。先母喜歡光顧大新,亦是最早結業的一間。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在1900年初已成立;中華百貨公司則於1932年成立,到1970年結業。






左面靠近為大新公司,隔鄰為先施公司





大新公司,位於德輔道中與永和街交界,現址為大新行

其後還有多間百貨公司成立,分別有瑞興、占飛、龍子行及生命短暫的日本公司玉屋。每年聖誕,Madam最高興可以逛瑞興公司,因為會有聖誕老人在店門外搖鈴,購物又有禮物贈送。








瑞興百貨公司,在德輔道中的永吉街口






占飛百貨公司,位於德輔道中與德忌利士街交界,現為永傑大厦







皇后大道中的萬成百貨後建為萬邦行,龍子行在後,現為聯成大厦






壽命最短的玉屋百貨,它只是在國際大厦內,即現時的中保集團大厦





1965年向上環一帶的海傍,可見到玉屋百货公司,那是國際大厦

 

當時這些稱為「百貨公司」的,都是賣外國貨品 (來路貨) ,價錢絕不便宜;終於在1969年,一間大華國貨公司
在中環出現,專售祖國出產的貨品,價廉物不美,但勝在耐用,跟現在的國貨,簡值是天淵之別。隨時光的飛逝,大華國貨公司連整幢大厦也被重建了!

老家園 - 中區(四)電影院




先母喜歡看粵語片;先父也喜歡看西片,尤其是大製作的如賓
Madam細時很幸運,時常分別跟父母看戲。居於最多戲院的港島中西區,媽子會帶Madam到中央、新世界、金陵、太平等戲院看陳寶珠、丁瑩、曾江等等的粵語片;而老爸就帶Madam到皇后戲院,甚至過九龍,記不起名字的戲院看西片,不過甚多時跟老爸看戲會睡著的,因此很不受老爸歡迎,而Madam跟老爸看的西片亦全無印象。為甚麼沒有提及娛樂戲院呢?因為它放影邵氏的國語片,老媽聽不懂就不去了。



歲月無情,一間一間戲院消失了,每每憶起看粵語片的情景,就別有一番唏噓;只好在舊照中,尋回它們昔日的風釆。


若數香港最早出現的戲院,當然就是1867年的「同慶戲園」,這戲園位於上環街市街 (1909年改名為普慶坊) 與墳墓街 (1869年改名為普仁街) 之間,惟它並不算是正式的電影院。







約1867年的太平山區,右下角的一處為同慶戲園所在


香港出現首間正式的戲院,是在1901年,位於中環荷里活道與依利近街 (舊稱:泥街) 處,名為「喜來園」。當時這間由平房改裝的臨時戲院,電影放映密度及數量並不頻密,只在星期二、四、六晚各播放一場影片。


第二間戲院落成於1870年代,位於皇后大道西與甘雨街交界的「高陞戲園」,於1928年曾經重建,內設有一間「武昌酒樓」,1955年改名「高陞戲院」,戲院於1971年結業,期後改建為民居。





高陞戲院



1869
年,一間「皇家戲院」設於第一代的大會堂內。







當時的大會堂,內有皇家戲院


1903年,簡陋的「奄派亞影畫戲院」開設於德輔道中與租卑利街之間,後來改建為「和平戲院」,1921年拆卸。於1927年改建為「消防局大廈」,現時為「恆生銀行」。




 

奄派亞影畫戲院原址後來建成的消防局大廈

1904年,一間全港最大的「太平戲院」於皇后大道西與屈地街之間落成,一座名為「龜背」的小山崗上,1970年代結業改建為「華明中心」。






太平戲院

1907
年,一間由俱樂部改裝的「比照戲院」於中環的雲咸街落成,



以放映電影為業務,1922年拆卸,於1931年改建為第一代的「娛樂戲院」。








娛樂戲院,現在已變成娛樂行


 1911年,一間「域多利戲院」



落成於德輔道中,現為「永安集團大廈」。而在中環的九如坊,則有另一間提供華人消遺的「新戲院」或「九如坊戲院」。



同年稍後,還有一間「香港影畫戲院」建成。1924年改建成「皇后戲院」。







皇后戲院,後來經一番改建,現時亦已拆卸了


1921年,在德輔道中與林士街交界,「新世界影畫戲院」落成,70年代改名「恆星戲院」。1980年代初拆卸,建成「維德廣場」即現時的「無限極廣場」。









1931年,在皇后大道中、餘慶里及弓絃巷之間,一座歌德式圓頂的「中央戲院」落成;院內附設餐廳及首設電梯。後於1971年拆卸,建成現時的「中央大厦」。




老家園 - 中區(三) 長於斯 - 嘉諾撒聖心書院


中環的堅道,
曾經矗立着一幢古典宏偉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物;所覆蓋範圍由堅道至羅便臣道,包含中、小學。這庢校舍的古建築群,有百多年歷史;到了現在,百年建築就只剩下聖堂一座。



嘉諾撒聖心書院是香港最早期的學校之一,也是香港首間天主教女子中學;至今已有150年歷史。





嘉諾撒聖心書院由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於1860年創辦。初期學校譯名《意大利嬰堂學校》。1937年,訂名「聖心學校」,其後不斷擴展,小學部校舍於1961年在羅便臣道落成。







因為被白蟻侵蝕,教會資金負擔不到維修費用,因此,拆卸搬遷是唯一的解決方法。而最終政府在置富花園旁僻出一塊地興建新校舍,中學就於1981年遷到該處。



政府把大部份舊校地皮出售,只留下堅道部份作為小學校舍。中學舊校舍的原址亦已被两大地產商改建成嘉兆台。「嘉」和「兆」分別是两名地產商的名字。





在舊校原址,只剩下聖堂及修院。充滿歐洲氣息的莊嚴聖堂裏的雕刻、彩玻璃,以至一柱一木,百多年來依然保存完好;亦已被納入本港一級保育建築的名單內。








教堂原是校舍古建築群的一部分,學校位於後方,接連羅便臣道,旁邊還有孤兒院、修道院和醫院。

Madam現已找不到完整的母校了,搬到置富的新校舍,很難令自己承認那就是母校,若要懷緬一下昔日的時光,只有回到堅道的舊址。


令所有舊生難忘的是這長長的石樓梯,每天早、午两次,就要爬過這石樓梯到操場集隊。



還有這道危危乎但非常有氣派的木樓梯,學生中只有預科的師姐才能踏上,彰顯高崇的地位。






老家園 - 中區(二) 生於斯 - 般含道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般含道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現為應彪大厦所在


來臨人世之時,第一眼就是望到這個建築物裏的一個房間。這就是
Madam出生的地方: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Alice Ho Miu Ling Nethersole Hospital)。


醫院不單是
Madam的出生地,翻看它的歷史,才知它跟Madam很有淵源的。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自
1887年成立以來,迄今已有超過一百二十年的歷史。早於1881年,那打素診所於太平山街設立,為當地一帶居民服務。1887年,何啟爵士為紀念在1884年去世的亡妻雅麗氏而捐資於上環荷李活道興建雅麗氏紀念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成為本港首間為貧苦華人提供西醫治療的醫院。同年香港華人西醫書院(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成立,首創醫科學生訓練,以雅麗氏紀念醫院為教學醫院。國父孫中山也是在此習醫的。可是,醫院成立不久後,便出現了嚴重的擠迫情況,於是,醫院於1893年便與位於般含道的那打素醫院(Nethersole Hospital)合併。荷李活道的原址後來建成住宅,Madam舉家就在六十年代搬入此處,居住了三十多年。這就是Madam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淵源了。





 這個範圍就是前雅麗氏紀念醫院所在,Madam也曾住於此



1904
年,何啟爵士創立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Alice Memorial Maternity Hospital),是香港第一所產科醫院,也是中國最早的產科醫院之一;1906年,由於雅麗氏醫院和那打素合併後,病床仍出現不足情況,何福堂牧師之女兒何妙齡(何啟為其胞兄)於是捐款並選擇於卑利士道一址興建新醫院,故起名何妙齡醫院(Ho Miu Ling Hospital)。至1954年,經立法定案,那打素醫院、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及何妙齡醫院三家醫院合併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1993年由港島西區遷往東區,協助開辦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至1997年,醫院再由港島柴灣遷至新界大埔。

老家園 - 中區 (一) 中區警署建築群


年紀大了,喜歡去尋古、找歷史;好一個老人病發作了,不壞,証明了Madam是正常人!

中環,這個最古老的社區,就是Madam由出生第一秒鐘就接觸的地方,生活了半個世紀於廝,怎會沒有回憶呢!唯一的感慨,就是在放洋讀書的那幾個年頭,剛剛是母校被拆卸的時候,恰巧1981年的暑假因要搬家而沒有回港,掉失一個跟舊母校說再見的機會;翌年回來,已是一大個地盤,最後便是高樓大厦,就是那些為圖厚利的地產商,把百多年的優美建築物摧毀了!還把責任推卸在白蟻身上。


退休後有機會到很多學校做講座,每次提及到監獄的歷史及最早的司法制度,一定會提到開埠第一所監獄 - 域多利監獄。Madam任職懲教工作廿多年,並沒有機會在域多利監獄出勤,不過有數年主管附建於域多利範圍一角的中途宿舍,也算曾經是一份子。






《作為女子中途宿舍的Corner House》


域多利監獄位於香港島中環奧卑利街斜路山腰上,是舊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這個區域,已被定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這個建築群,包含著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域多利監獄就在中區警署的背後。而這個群組就座落於亞畢諾道口,荷李活道頭段及奥卑利街的範圍。這個
建築群組成了一組標誌著法律及紀律的歷史建築群。



《域多利監獄》





域多利監獄於1841年8月9日建成;2006年3月12日,正式結役。1941年日戰期間,日軍曾用作囚禁同盟國政要及將領,很多著名抗戰之士都曾被禁於此。1945年香港重光,1946年修復後重開監獄。七十年代末,當香港宣佈成為第一收容港後,域多利監獄則被用作轉送及遣返越南船民的中心;隨後她發展成擁有現代管理系統的難民甄別中心,同時收容等候甄別的男性及女性船民。



《中區警署》





中區警署整套建築物於1864年至1919年間建成。警署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是建於1864年之大樓,
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與域多利監獄毗鄰,於1905年加建至四層。其後,為擴建警署的範圍,於1919年增建另一棟四層高大樓,座落於荷李活道;1925年,再在西北端增建一所兩層高的軍械倉庫。整套建築物均具備維多利亞及愛德華時代建築特色。2005年12月20日,警隊舉行告別儀式,正式將中區警署交回政府。



《中央裁判司署》    




中央裁判司署原址為一所建於1847年的裁判司署,位於
亞畢諾道口;後來裁判司署被拆卸改建,因為要建造大型的地下室及地下通道於新的裁判司署內,建築工程因此受到拖延,至1913年動工,翌年建成現時之中央裁判司署。這所座建築物的正面採用希臘復興式建築,建有宏偉的石柱,護土牆則以花崗岩築砌而成。中央裁判司署建成後,執法職員便可循地下通道安全押解囚犯進出裁判司署。整座裁判司署於1979年遷出,建築物曾為警察及懲教署附屬之組織使用。


中區警署建築群內的建築物,組成一群標誌着香港早期法治的歷史建築,這個建築群雖然在網上已有很多資料,以Madam曾為執法圈內之一員,不得不在此緬懷一番罷!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假日中環行

好一天的假期日,踱到中環,金融區街道上行人渺渺;沒有怱怱走過的人群,亦沒有外傭,難得的清靜,可清楚看到真正的中環。原來是頗美麗的!


 

↓↑(舊)立法會大樓,前身最高法院,又叫高等法院


 

↑和平紀念碑和大會堂


 

↑香港會所

 


↓↑沒有菲傭的皇后像廣場

 


↓沒有菲傭的遮打公園


↓两大發鈔銀行在此

 


↓↑這是下午五時許,不是上午

 

 
 

↑市區公園可看見樹木的

 


↑沒有人佔領多幽靜

 


↑與高等法院共渡
歲月的「古樹」

 


↑沒有示威
份子的立法會大樓外

 



↑「哥哥」十年前從這文華酒店跳下來,R.I.P.

 


↑右邊的地霸集團大厦,像蜘蛛網

 


↑猛鬼兵房舊址,變了新中銀大厦

 


↑成語故事:三尖八角

 


↑今日的金鐘

 


↑金鐘地標之一,以前叫 Bond Centre,現在叫 Lippo Centre

 


↑從金鐘東望向大佛口

 


↑從金鐘西望

 


↑高等法院

 

 


↑最後來到 Pacific Place 的 GREAT 超市,買了三文魚做
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