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老家園 - 中區 (一) 中區警署建築群


年紀大了,喜歡去尋古、找歷史;好一個老人病發作了,不壞,証明了Madam是正常人!

中環,這個最古老的社區,就是Madam由出生第一秒鐘就接觸的地方,生活了半個世紀於廝,怎會沒有回憶呢!唯一的感慨,就是在放洋讀書的那幾個年頭,剛剛是母校被拆卸的時候,恰巧1981年的暑假因要搬家而沒有回港,掉失一個跟舊母校說再見的機會;翌年回來,已是一大個地盤,最後便是高樓大厦,就是那些為圖厚利的地產商,把百多年的優美建築物摧毀了!還把責任推卸在白蟻身上。


退休後有機會到很多學校做講座,每次提及到監獄的歷史及最早的司法制度,一定會提到開埠第一所監獄 - 域多利監獄。Madam任職懲教工作廿多年,並沒有機會在域多利監獄出勤,不過有數年主管附建於域多利範圍一角的中途宿舍,也算曾經是一份子。






《作為女子中途宿舍的Corner House》


域多利監獄位於香港島中環奧卑利街斜路山腰上,是舊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這個區域,已被定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這個建築群,包含著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域多利監獄就在中區警署的背後。而這個群組就座落於亞畢諾道口,荷李活道頭段及奥卑利街的範圍。這個
建築群組成了一組標誌著法律及紀律的歷史建築群。



《域多利監獄》





域多利監獄於1841年8月9日建成;2006年3月12日,正式結役。1941年日戰期間,日軍曾用作囚禁同盟國政要及將領,很多著名抗戰之士都曾被禁於此。1945年香港重光,1946年修復後重開監獄。七十年代末,當香港宣佈成為第一收容港後,域多利監獄則被用作轉送及遣返越南船民的中心;隨後她發展成擁有現代管理系統的難民甄別中心,同時收容等候甄別的男性及女性船民。



《中區警署》





中區警署整套建築物於1864年至1919年間建成。警署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是建於1864年之大樓,
是一座三層高的古典式建築,與域多利監獄毗鄰,於1905年加建至四層。其後,為擴建警署的範圍,於1919年增建另一棟四層高大樓,座落於荷李活道;1925年,再在西北端增建一所兩層高的軍械倉庫。整套建築物均具備維多利亞及愛德華時代建築特色。2005年12月20日,警隊舉行告別儀式,正式將中區警署交回政府。



《中央裁判司署》    




中央裁判司署原址為一所建於1847年的裁判司署,位於
亞畢諾道口;後來裁判司署被拆卸改建,因為要建造大型的地下室及地下通道於新的裁判司署內,建築工程因此受到拖延,至1913年動工,翌年建成現時之中央裁判司署。這所座建築物的正面採用希臘復興式建築,建有宏偉的石柱,護土牆則以花崗岩築砌而成。中央裁判司署建成後,執法職員便可循地下通道安全押解囚犯進出裁判司署。整座裁判司署於1979年遷出,建築物曾為警察及懲教署附屬之組織使用。


中區警署建築群內的建築物,組成一群標誌着香港早期法治的歷史建築,這個建築群雖然在網上已有很多資料,以Madam曾為執法圈內之一員,不得不在此緬懷一番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