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砵甸乍街(石板街) vs 鴨巴甸街 vs 樓梯街

香港島倚山發展,故以多斜路見稱。


開埠初期的大馬路、二馬路等,每升一個號碼,海拔也上升了。例如東面的「大馬路」,從初建成相對之後興建的堅尼地道為「二馬路」,寶雲道則為「三馬路」,去到半山了。


上山,除了行斜路,就是行石階。石階也有不同,有些是一級一級的樓梯,有些是一塊塊板石鋪在斜路上。


港島最早時上山的斜路有很多,但最具特色的有三條,要算是:砵甸乍街
(石板街) 、鴨巴甸街和樓梯街。


這三條街,其中鴨巴甸街和樓梯街都由皇后大道中起,半山堅道止;
砵甸乍街(石板街) 則從干諾道中起至荷李活道止。但這三條街,則有個共通點,就是在大馬路(皇后大道中) 至上一條街的一段,都是石階,不熟識昔日中環的人看到舊照片時,很易把這三條街的石級混淆了。要認出這三條街的石級,除了看看两邊的環境外,還要查看路口兩旁的商號地址,就清楚明暸了。


先講
砵甸乍街。



↑百多年前的砵甸乍街

砵甸乍街由干諾道中37號為起點,至荷李活道中央警署對面為止。由干諾道中至皇后大道中一段為微斜的平路,從皇后大道中到威靈頓街一段,則全部是石階;自此便開始見到斜路面上用石塊(板狀)舖蓋,成為一凹一凸,故又被叫作石板街,而石板,就成為這條街通的獨有特色。



↑這段由德輔道中至皇后大道中一段
砵甸乍街,是微斜的平路,右邊是萬宜大厦



↑這圖經常在網上出現,可看見
砵甸乍街由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的全貌



↑1925
砵甸乍街(石板街),右邊乃「杏讌樓西菜館」舊址,國父孫中山喜在這裏會晤革命同志


↓同一段路
,從威靈頓街直上至荷李活道,全石板


↑1925年,皇后大道中砵甸乍街(石板街)口,圖左上角橋子底下是地下公厠,這是跟砵甸乍街(石板街)相認的另一標誌


戰後,政府發很多小販牌檔給小販擺賣,石階的地段因沒有車行,故此很多牌檔便在石階的地段開設,牌檔多為販賣縫紉用品,配合附近的
永安街(花布街) ,讓女士們可選購縫衣的配件。



↑砵甸乍街在
皇后大道中向上的一段口,最近馬路一檔針線檔為一位獨身女子,人稱黄姑娘所擺設的。十多年前還見到她,現在怕已告老歸田了。


從砵甸乍街向西在
皇后大道中行,可到另一條由石階開始的斜街,鴨巴甸街了。




鴨巴甸街從
皇后大道中161號開始向上至半山堅道。皇后大道中至威靈頓街一段為石階,自威靈頓街起,便是直上斜路。


這個
鴨巴甸街口因對著永安街(花布街),物以類聚,故街口兩邊都是絲綢布匹店,而賣針線的檔子也相繼在這段石階上擺賣。後來絲綢布匹店在另一處開店,才由珠寶公司取締。


↑路口的文記,是两兄弟開設的,
Madam的老媽經常「幫襯」,後來隨著花布街的遷拆,文記也搬了去石板街經營了。



↑1935
年,皇后大道中鴨巴甸街口,圖右的太昌大茶樓就是後來襟江酒家和蓮香茶樓


皇后大道中繼續前行,過了中央戲院(現為中央大樓),便是樓梯街了。顧名思義,整條街都由石階築成,從皇后大道中292號開始,直達半山堅道。這個皇后大道中和樓梯街口,到今時今日,經已面目全非了,因為旁邊開闢了樂古道。



↑未開設牌檔的
樓梯街,路口的江蘇酒家,今日已變成樂古道路口了


 
↑左邊是手製不綉網和銅線「炸籬」及蒸籠的檔子,大大小小的掛滿牌檔上,價錢殊不便宜,因全是人手製造的,相信現在亦多失傳了



↑50
年代拍「生死戀」的一段樓梯街,左邊為文武廟,經佈景粉飾,酒店等全是假的,跟原貌分別很大,這段樓梯街,亦是唯一沒有石階的一小段,因要提供路面給車輛通過



↑「南閣酒店」的原貌

 

4 則留言:

  1. 圖片齊備,解說詳盡,又係引起無限追思,中環老街坊也!
    圖右的太昌大茶樓就是後來襟江酒家和蓮香茶樓~~~襟江酒家門前報販輝哥輝嬸乃細佬懷念至深之長輩,因環境改變,已無聯繫,憾甚!
    又五六十年代,蓮香樓是在大道中,細佬應無記錯,因都有在此飲茶,但網上少有提及!

    回覆刪除
  2. 以前D 的士,個樣好型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