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吉士笠街


中環
從威靈頓街通過結志街至擺花街的吉士笠街,街名是紀念香港首位中文秘書及撫華道吉士笠牧師。上世紀的吉士笠街,設有西洋高級妓院,紅毛嬌就是洋妞,因此吉士笠街被俗稱為紅毛嬌街。


吉士笠,又譯名為郭實臘牧師,因懂得漢語,自稱為郭士立。全名為
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他於180378日在德國東部波美拉尼亞出生。

1823年加入荷蘭傳教會。曾在巴塔維亞布道。1826年,在荷蘭傳道會畢業後,奉命到爪哇工作宣教。在爪哇學會了客家話和潮州話。1828年,由新加坡到泰國。不久辭去尼德蘭傳教會職務,成為自立傳教士。18291831年,在泰國用暹羅文翻譯《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並出版《交趾支那字典》。

1831
年,乘船到澳門再轉到廣州與馬禮遜見面。他不但出任英國東印度公司翻譯,並且受馬禮遜所託,把在馬六甲印刷之聖經及信仰書籍帶往中國、高麗(韓國)及日本派發。沿途偵察中國海岸,搜集到大量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他到過廈門、福州、舟山、寧波、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等地。這成為他參與鴉片戰爭和起草《南京條約》的資本。在戰爭期間,郭實臘穿起了軍裝,隨軍到各地強徵糧草軍需。在上海等地販賣鴉片並在“阿美士德”間諜船上活動,同時散發宗教書刊。


香港開埠後,砵甸乍委任他為中文秘書及擔任撫華道。
1850年,離開香港。翌年89日逝世。香港政府後來在中環興建吉士笠街紀念他。

這條街成為造鞋店及補鞋店的集中地。

吉士笠街有個著名公廁,位於吉士笠街與竹興里之間。因為吉士笠街公廁設於小街內,有傳是區內著名的同志公廁。


街內的破舊屋宇已荒廢,應該是
「上環嘉咸街重建計劃」的一部份。空地及大廈外牆佈滿大大小小不同的街頭塗鴉,很有街頭藝術的味道。




資料
: 香港街道命名考源、趣談香港街道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 必街



基督教青年會於1844年由佐治衛良(George Williams)在源於英國倫敦創立。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則於1901年創辦,當時統稱為「香港基督教青年會」,租用德輔道中27號作為集會場地。



1913
年,青年會在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建成學生宿舍,5年後在對面建成首間有室內運動場、懸空的室內鑊形跑道、泳池、餐廳及宿舍之青年會中央會所。是香港首個市民會堂及體育場館。會所又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街會所,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



1927
年,魯迅曾一連兩天在會址內作兩次演講,題目分別為《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參與的嘉賓達五﹑六百人之多。



現時會所服務有「必愛之家宿舍」、「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及以康體服務為主導的青少年服務。建築物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由芝加哥YMCA會員籌建及由來自芝加哥的設計師Stattck and Hussey設計;於1918年由施勳護督(Hon.Claud Severn, C.M.G.)主持啟用。



會所內擁有以會所高六層,以紅磚建成,融合中西建築風格,並受芝加哥建築學派所影響,在香港相當罕見。

1937年後,會所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超過一千名難民。香港日治時期,會所被日本當局的的文教課徵用作日語及德語學校。香港重光後,會所恢復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

城皇街/士丹頓街樹屋

港島舊樓多,有些舊樓,會見到一棵棵樹生長在角落。 
這個樹根的本樹就在中環舊區內 - 城皇街和士丹頓街之間。


就是右下角那棵樹,攝於2006年


這座一梯两伙的唐樓應該是被保育的項目之一


奥卑利街與監獄

奧卑利街位於中區荷李活道的中區警署側,向南斜上至堅道為止。

 

1841
年,香港一座監獄在在這條街上建成,名為中央監獄(Victoria Gaol) ,後來才改名為維多利亞監獄,即後來的域多利監獄。而這街道的命名亦是與監獄有關。

 

開埠時的中央監獄一帶位置

倫敦老城區有一座著名的監獄,名叫奧卑利監獄, 有四百多年歷史,是英國法治的象徵, 任何人一經法院判刑,即送到奧卑利監獄服刑;而奧卑利街就是用這監獄命名。


倫敦的奧卑利監獄 Old Bailey Prison

最初建成維多利亞(
域多利)監獄時,並未有奥卑利街,到了1857年,中央警署建成,後面的維多利亞監獄又被擴充。後來,當局要開闢道路連接堅道與荷李活道時,在監獄旁邊開闢了這條斜街,這所香港最古老的監獄,與英國最古老的法治監獄倫敦奧卑利監獄相似,所以便用奧卑利命名,成為奧卑利街。







奧卑利街又被叫作「長命斜」,並不是因為它又長又斜,而是因為另一個監獄的故事。

開埠初期,罪犯一般是公開執行死刑的。


據說當時被關進中央監獄的囚犯若被判死刑,便要轉送往西營盤警署等待行刑。因此,留在中央監獄的囚犯相對比較「長命」,故中央監獄及中區警署外的斜路,
便有「長命斜」的別稱。

自一八五六年起,死刑開始在域多利監獄裏執行。但到了一八九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才在域多利監獄執行第一宗死刑,一名罪成的海盜就是以絞刑處決。

當時行刑地點在
B倉至D倉之間的空地,較接近亞畢諾道,死囚亦是囚禁在較接近那一邊的死因倉,其他囚犯則囚禁在較接近奧卑利街那一邊。所以,能從奧卑利街門口出獄者即非「短命」的死囚,而從這條路去探監的人,探望的都是「長命」的囚犯,「長命斜」便因此而得名。這是有關「長命斜」的另一個故事。


亞畢諾道一邊的域多利監獄,石級為贊善里


贊善里以東的一部份
域多利監獄(亞畢諾道那邊)


贊善里以西的一部份
域多利監獄(奧卑利街那邊)

直至
1937年赤柱監獄建成後,死刑才轉到赤柱監獄執行。

現在的域多利監獄滙合两鄰的中央裁判署及中央警署,已成為政府保育及活化的建築群。




P.S. 在香港未有正式的精神病院前,域多利監獄也有「癲房以禁閉等候遣送回國的外籍精神病人。

統一碼頤





途經交易廣場,見到巴士總站,想起以前的統一碼頭,那時的巴士總站就在那裏。



若你生長在九十年代以前,你會試過乘坐汽車渡輪,來往港島中環和九龍佐敦道。那時在上層往下望,汽車上、落船的情景,對於小孩來說,是很好看的景象。










早期中環的碼頭建於1921年。位置在干諾道中、域多利皇后街對開,是一單層的三合土平房型建築,那時它的後面是東京酒店(現時的恒生大廈)。另外還有來往深水埗及旺角航線的碼頭,在上環街市(西港城)對開處。


↑約1925年,前往油麻地的小輪碼頭


1926
年,消防局大廈(現恒生銀行總行)在油麻地碼頭西鄰落成,同時建有一座消防局碼頭,以方便滅火輪的停泊。附近還有一座搬運垃圾的垃圾碼頭。

 

1930
年,政府將消防局碼頭及垃圾碼頭拆卸,興建了統一碼頭。統一碼頭共有六座小碼頭,以及一座汽車渡海小輪碼頭。同時,油麻地小輪公司最先兩艘汽車渡海小輪亦於1932年下水。

 

統一碼頭1933年落成後,汽車渡輪亦同時投入服務。油麻地線(包括汽車渡輪)位於九龍的碼頭亦由公眾四方街(眾坊街)遷至佐敦道。

1941年日軍佔領港島時,當局將所有汽車渡輪鑿沉於維港,以阻擋敵軍登陸港島。在整段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期間,汽車渡輪一直停止服務。 

 

多年來,中環的巴士總站就在統一碼頭前面,後來被移往上環及現時的交易廣場。
1994年,統一碼頭,連同其西鄰的兩座碼頭被拆卸,興建出「中環機鐵站」及「國際金融中心」和「四季酒店」等建築物。

渡海小輪的歷史,可追溯至香港開埠之前。


 

開埠前,已有提供香港及九誰載客服務的「橫水渡」。在一八七年代初的文獻,已有往來香港至油麻地賭館小輪的記載。

一八八年代,「伊巴謙公司」經營中環至尖沙咀九龍倉的小輪公司,至一九九八年為天星小輪公司所收購。

至一九一年左右,一間由新界及深水步望族組成的小輪公司,經營往來港島至油麻地、望角(旺角)及深水步的小輪航線。一九一九年,這間公司為「九龍四約街坊小輪有限公司」所取代,「四約」是指深水步及荔枝角所屬之新界區域。一九二四年元旦,「香港油麻地小輪有限公司」取代了經營權。
 

九龍佐敦道碼頭 



天星碼頭







香港島跟九龍的來往交通,未有海底隧道之前,全依靠渡輪把人和車接載往來两岸。


昔日的中環,「海皮」多的是碼頭,給從中環來往九龍多區的渡輪停舶。

1900年左右,當局在新填海地區上開闢了干諾道中,同時亦着手在此海旁新馬路上興建多座碼頭。最先的一座,是位於皇后像廣場,「獲利街」對出的「域厘碼頭」。(「獲利」及「域厘」,源於Wardley的音譯,位於滙豐銀行地段,原址為Wardley House,後來移住現滙豐及舊中國銀行之間,約1970年改名為「銀行街」)。

至今時今日,很多來往九龍多區的渡輪都已取消,而大部份渡輪服務都集中在國際金融中心對開的海旁的中環渡輪碼頭,主要提供中環來往多個離島的航線使用。中環渡輪碼頭,共有10個之多,其中的7號碼頭,由天星小輪尖沙咀航線使用;亦可說是舊日「天星碼頭」遷移過去的。

「天星碼頭」,自香港開埠以來,經歷四代的變遷。

1880年代, 「香港九龍小輪船有限公司」開辦了一條由中環至尖沙咀的小輪航線。到了1898 ,由現在的「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早期稱為「星公司」)接辦。小輪則停泊於域厘碼頭。此時,還有一個作為官方碼頭的「雪廠街碼頭」。


↑1880年代的畢打街,前方為碼頭




↑1905
年代「往九龍倉」的天星碼頭

1900年代的一段填海工程,把海岸線向前移, 1901年,位於畢打街對開的「卜公碼頭」落成,取代了雪廠街碼頭,正式成為官式的登陸碼頭,而卜公碼頭就被兼稱為「皇家碼頭」。由此時起,雪廠街碼頭被用作「天星碼頭」。當時的天星碼頭,是一座草棚式屋頂之簡陋建築物,在金字屋頂前端掛有「往九龍倉」的中英文字樣,即是對岸為位於九龍倉(現海港城)內的尖沙咀的碼頭。至於原來的「域厘碼頭」,於1925年被改建為第一代的「皇后碼頭」。近年拆卸的皇后碼頭時是建於1950年代。



1908年代的天星碼頭,背後皇后行為現在的文華酒店



↑1915年「往九廣鐵路」的天星碼頭

天星碼頭於1912年使用鋼筋水泥重建,頂端還設有一座鐘樓,這座碼頭成為港島著名的地標。重建後,碼頭所書之目的地已由「九龍倉」改為「九廣鐵路」。鐘樓亦曾於1930年代重修。日佔時期,天星小輪改為由「香港佔領地總督部管理」之「香九連絡船」,曾一度改泊於統一碼頭。



↑↓1912至1957年的天星碼頭


↑約1927年的皇后碼頭 () 天星碼頭 () 及卜公碼頭 ()



↑約1928年的天星碼頭



1957年後,再有新一期填海工程完成,新天星碼頭亦於愛丁堡廣場建成。碼頭上設有一個機械大鐘樓,是比利時王子送贈給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轉贈給天星。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其小笨鐘的聲響, 一直在中環鳴響了50載。

↓第三代的天星碼頭,1958- 2006








 ↑這些窿窿是天星碼頭的標誌


↑鐘樓和皇后碼頭消失了


↑本來的皇后碼頭已變成地盤(2010年尾)


經歷半個世紀,天星碼頭又要搬遷到中環渡輪碼頭。新天星碼頭建築模仿第二代碼頭,使用維多利亞式建築;分為中央大樓及碼頭兩個部分:中央大樓頂部擺放有全新從荷蘭購入的電子仿古鐘樓,上層則設有展出天星小輪有關物品的展覽廳和商舖,頂部安裝了玻璃天窗,使陽光直接進入室內。

↓現在的7號碼頭(天星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