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天星碼頭







香港島跟九龍的來往交通,未有海底隧道之前,全依靠渡輪把人和車接載往來两岸。


昔日的中環,「海皮」多的是碼頭,給從中環來往九龍多區的渡輪停舶。

1900年左右,當局在新填海地區上開闢了干諾道中,同時亦着手在此海旁新馬路上興建多座碼頭。最先的一座,是位於皇后像廣場,「獲利街」對出的「域厘碼頭」。(「獲利」及「域厘」,源於Wardley的音譯,位於滙豐銀行地段,原址為Wardley House,後來移住現滙豐及舊中國銀行之間,約1970年改名為「銀行街」)。

至今時今日,很多來往九龍多區的渡輪都已取消,而大部份渡輪服務都集中在國際金融中心對開的海旁的中環渡輪碼頭,主要提供中環來往多個離島的航線使用。中環渡輪碼頭,共有10個之多,其中的7號碼頭,由天星小輪尖沙咀航線使用;亦可說是舊日「天星碼頭」遷移過去的。

「天星碼頭」,自香港開埠以來,經歷四代的變遷。

1880年代, 「香港九龍小輪船有限公司」開辦了一條由中環至尖沙咀的小輪航線。到了1898 ,由現在的「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早期稱為「星公司」)接辦。小輪則停泊於域厘碼頭。此時,還有一個作為官方碼頭的「雪廠街碼頭」。


↑1880年代的畢打街,前方為碼頭




↑1905
年代「往九龍倉」的天星碼頭

1900年代的一段填海工程,把海岸線向前移, 1901年,位於畢打街對開的「卜公碼頭」落成,取代了雪廠街碼頭,正式成為官式的登陸碼頭,而卜公碼頭就被兼稱為「皇家碼頭」。由此時起,雪廠街碼頭被用作「天星碼頭」。當時的天星碼頭,是一座草棚式屋頂之簡陋建築物,在金字屋頂前端掛有「往九龍倉」的中英文字樣,即是對岸為位於九龍倉(現海港城)內的尖沙咀的碼頭。至於原來的「域厘碼頭」,於1925年被改建為第一代的「皇后碼頭」。近年拆卸的皇后碼頭時是建於1950年代。



1908年代的天星碼頭,背後皇后行為現在的文華酒店



↑1915年「往九廣鐵路」的天星碼頭

天星碼頭於1912年使用鋼筋水泥重建,頂端還設有一座鐘樓,這座碼頭成為港島著名的地標。重建後,碼頭所書之目的地已由「九龍倉」改為「九廣鐵路」。鐘樓亦曾於1930年代重修。日佔時期,天星小輪改為由「香港佔領地總督部管理」之「香九連絡船」,曾一度改泊於統一碼頭。



↑↓1912至1957年的天星碼頭


↑約1927年的皇后碼頭 () 天星碼頭 () 及卜公碼頭 ()



↑約1928年的天星碼頭



1957年後,再有新一期填海工程完成,新天星碼頭亦於愛丁堡廣場建成。碼頭上設有一個機械大鐘樓,是比利時王子送贈給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轉贈給天星。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其小笨鐘的聲響, 一直在中環鳴響了50載。

↓第三代的天星碼頭,1958- 2006








 ↑這些窿窿是天星碼頭的標誌


↑鐘樓和皇后碼頭消失了


↑本來的皇后碼頭已變成地盤(2010年尾)


經歷半個世紀,天星碼頭又要搬遷到中環渡輪碼頭。新天星碼頭建築模仿第二代碼頭,使用維多利亞式建築;分為中央大樓及碼頭兩個部分:中央大樓頂部擺放有全新從荷蘭購入的電子仿古鐘樓,上層則設有展出天星小輪有關物品的展覽廳和商舖,頂部安裝了玻璃天窗,使陽光直接進入室內。

↓現在的7號碼頭(天星碼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