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水坑口/太平山區



上回說過水坑口的大笪地,這個富有歷史價值的地方,有著很多掌故。

石塘咀
(塘西),為昔日的風月區,相信知道的人不少,但塘西以前,風月區就在水坑口一帶的太平山區。

香港開埠不久,就在
1846年開始發牌供人經營妓寨。妓女也有洋妓和華妓之分。

最初的妓寨區在擺花街,以洋妓之主。華人妓寨則麋集於太平山區,即荷李活道至普慶坊一帶的「太平山娼院」。這區的妓寨先後遭逢
1874年風災和1894年疫症,逐漸遷往皇后大道、荷李活道及水坑口街為中心的「水坑口妓寨」區。

由於該區人口密度高,而為免疫症重生,政府就在該區整頓和清拆密度過高和空氣欠流通的樓宇,並於
1903年飭令妓寨遷往石塘咀,於是就產生了着名的「塘西風月區」。

太平山區最大的妓寨就是位於荷李活道,介乎大笪地和水坑口街的「錦繡堂」,另一間則是位於水坑口街的「奇花寨」。

除了娼院外,大笪地的對面還有華人第一所醫院
- 東華醫院。

太平山區當時有間廣福義祠,內附設義莊,供棺木停放,後來不少垂死的病人亦被棄置在義祠內,一時污煙瘴氣,衛生情况極之惡劣;第六任港督麥當勞在輿論壓力下,撥出普仁街
(原名墳墓街) 一塊土地,作為興建醫院。而東華醫院便在1872年建成。



 

擺花街,約
1930年,西洋妓寨集中地




1950
年代水坑口街,两旁舊樓為昔日的秦樓楚館遺跡




1890
年代水坑口風月區的妓寨及茶樓酒館




十九世紀末香港疫症蔓延,被遺棄的重病人




1925年由太平山街望落東街




1930年普仁街




廣福義祠舊貌





東華醫院全貌




昔白東華醫院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