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李活道可說是香港首條街道,早在1841年英國人登陸香港島時便開始興建,在太平山山腳的荷李活道,早年尚未填海前乃接近海邊,經過百多年來中環不斷填海,現已離海傍甚遠。荷李活道由中環雲咸街開始,一直延伸到皇后大道西,橫跨中、上環至西營盤。

本來只是西洋遊客必到的一條販賣古董的街道,在港人心目中並沒有甚麼位置,除著近年的「懷舊」、「集體回憶」等熱潮,又碰上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及沿途介紹孫中山革命足蹟的「孫中山史蹟徑」,這條開埠第一街才被人重新注意起來。

《↑佔領角後來演變成大笪地》
1841年1月26日,英軍沿著一條小路,登上一座小山崗,在那裏升起一面英國旗,宣告香港島成為英國的屬土,小山崗稱為Possession Point佔領角,即現在的荷李活道公園。初期英軍到處興建軍營,為了連接佔領角和西營盤軍營和花園道以東的軍營,便建起一條街道,與佔領角的高度平衡,由於那一帶遍植冬青樹(Hollywood),街道便叫成Hollywood Road。

《↑從雲咸街接連荷李活道》

《↑以中區警署作荷李活道開始》
荷李活道成為香港首條街道,一切行政、商業等活動,都在它附近發展開來。著名的歷史保育建築物亦有很多。接住政府山的雲咸街盡頭,對上有域多利監獄和中央裁判署,盤义處便是荷李活道的起點;1864年,一所中區警署在那處落成,這三座建築現已停止運作,是中區警署保育群一個項目。

《↑警署向前一個街口,右邊是擺花街,最早期的洋妓集中地》
朝西行去,到依利近街口,對面的65-75號,便是孫中山習醫的雅麗氏利濟醫院及經常去參加聚會的道濟會堂舊址,現今當然已成民居。

《↑卑利街與荷李活道交界處,陶瓷舖鄰是道濟會堂舊址》

《↑右邊樓宇為雅麗氏利濟醫院及道濟會堂舊址,左邊的蔗水涼茶舖是名店,相當馳名》
接住的鴨巴甸街交界,則是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該地點是舊日皇仁書院所在,曾被誤會是孫中山讀書的地方,其實在這皇仁書院(即中央書院前身) 從歌賦街搬到此處前,孫中山已離開了中央書院,但在1884年4月26日的奠基禮上,孫中山也有出席;而這所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亦成了有歷史價值的保育古蹟。

《↑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

《↑警察宿舍向前一座「半山豪宅」,前身為華僑日報,現時有間The Press Room的西餐館在此,就是紀念以前報館命名 》

《↑左邊的名車旁為昔日華僑日報》
再過一個街口,在樓梯街旁,便是「文武廟」。約在1842年,荷李活道上興建了一所為華人處理糾紛的仲裁地方「文武廟」,奉行「斬雞頭,燒黃紙」等「宣誓」儀式,而當時荷李活道又曾稱為文武廟直街,「文武廟」並有不少華人參拜,亦成為遐爾知名的遊客熱點。而正因為洋人愛在這條歷史街道尋古,古董店在這一個地域特別多,從樓梯街向北下去,便是著名的古董街:麽囉上、下街。

《↑左邊是文武廟》

《↑文武廟近貌》

《↑地鐵牌是下去麽囉上、下街的路口》
再向前去,可見荷李活道公園,公園未出現前,就是大笪地,亦即是英軍升起國旗的「佔領角」。1845年,第一所警署便在佔領角附近的山坡上興建,現在成為差館上街,街口便在荷李活道。

《↑前「佔領角」的位置,現為荷李活道公園》
公園對面,是東華醫院的入口。「東華醫院」,就是「廣東華人醫院」的意思。醫院在普仁街上,在1872年落成啟用,為貧苦市民贈醫施藥。建院前,此一帶山坡在1869年前,是華人安葬先人的主要墓地,旁邊的街道便稱為墳墓街,亦即普仁街的前身。亦因為如此,這一區域長生店及壽衣店林立,多間著名店舖亦駐紥於此,但時移世易,如今只剩下一、二。

《↑左邊普仁街,通往東華醫院》

《↑這一帶昔日有墳地,又有醫院,殯儀事業興旺,現在仍有數間該類店舖》

《↑永壽是棺材名店,記得以前隨時有一副副上了油棺木放在店外待乾》
經過了公園,便到皇后大道西,亦是荷李活道的終點。

《↑前為皇后大道西》

《荷李活道今昔樓宇的對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